当前位置:首页»科普教育»科普百科
千奇百怪的乌江石

        乌江石因产于乌江而得名,主要是由石灰岩经过乌江水成千上万年的冲刷、雕刻、打磨后形成的,造型千奇百怪。乌江发源于贵州省内的乌蒙山,属长江水系,河水一路自东向西奔流,于重庆涪陵注入长江。乌江石著名的产地有两个,第一个是位于贵州省思南县至沿河县120多公里的乌江河段,其中以德江县上下游的河滩产量最多;第二个位于重庆市武隆县境内,产出于从江口到羊角一段的六个较大的河漫滩。乌江石以质地坚硬著称,一旦成形,其水洗度很高,光滑细润,富有光泽,造型奇特,具有相当高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那乌江石是怎样形成的呢?乌江石的形成是一个极为漫长而独特的过程。在乌江石形成之初,其母岩随地壳抬升进入到地表风化层后,由于地表温差变化、风化侵蚀、雨水溶蚀等作用,母岩破裂成棱角分明、大小不一的岩石块体,并逐渐脱离母岩。从脱离母岩到最终停积的过程,是岩块是否形成奇石的关键,如果岩块脱离母岩后停积在地表,则无法成为奇石。如果岩块刚好落入乌江水中,那么它将有幸进入到奇石的候选名单,即进入流体塑型阶段。所谓流体塑型是指可塑物体在水、风、冰川等自然界流体力的冲刷、磨蚀、搬运、滚移的过程中,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在此阶段,流体对岩块的作用主要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原地冲蚀,第二种是异地搬运磨蚀。由于流体中的流体介质(较小的砂石)在随流体运动过程中,不断地对岩块进行碰撞、摩擦,所以无论上述两种方式的哪一种都可以使岩块的形态缓慢发生变化:岩块的棱角逐渐被磨掉,体型逐渐缩小,轮线逐渐变得圆顺,表层逐渐变得光滑,光泽逐渐变得明亮。但是两种方式形成的奇石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第一种方式形成的奇石质地多坚硬均匀,节理裂隙不发育,棱角的磨圆度随滚动的距离越远而变得越好。第二种方式形成的奇石体型相对较大,可发育有节理裂隙,棱角磨圆度较差,一般呈次棱角-次圆状。在流体塑型的过程中,还有一种与之相依相随的作用也在同时进行,即岩块表面与水或氧气等发生的化学风化作用,包括:水解作用、水化作用和氧化作用等,也称之为水化靓肤过程。这个过程是决定奇石品质好坏的重要过程,在此过程中奇石石肤(岩块表面)通过化学风化作用会形成“风化漆”,从而不断地完善肤质,并逐渐趋于完美。“风化漆”是水化靓肤过程中的重要标志,经历过该过程的奇石普遍具有“风化漆”,但由于不同个体所经受的化学风化作用强弱存在差异,“风化漆”在颜色的浓淡、多少和艳丽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该过程可以说是形成低品质奇石和高品质奇石主要的“分岔路口”。乌江石主要分为砍纹石、水墨石、山墨石、素陶石、类武陵石、类太湖石、类幽兰石以及由粉砂岩形成的景观石、象形石等。  

 

乌江石

 

        乌江奇石既然这么招人喜欢,那它的迷人之处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那就要从人类的审美角度来说了,乌江奇石具备了赏石的几大要素,“形、纹、色、质、韵”五个方面都达到了至善至美的程度:其“形”风姿翩翩,惟妙惟肖,仪态万千;其“纹”粗细各别,变化多端,舒卷有致;其“色”清淡柔和,含蓄蕴藉,悦目赏心;其“质”坚硬细腻,爽滑圆润,玉质感强;其“韵”内秀外敛,经久耐看,韵味悠长,可以带给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享受。乌江石中的造型石,其外型奇特,形态万千,浑然天成,意境悠远,趣味十足,颜色较为单一,多呈黑色、灰色、黄色或青绿色;乌江石中的画面石,其画面图案生动逼真,栩栩如生,有不少是浮雕画面,犹如立体的画;也有不少景观石、象形石,质地均匀、细腻无痕、光滑柔润,堪称石之上品。这些都深受奇石收藏者的喜爱。

        乌江奇石最早是由广西人在贵州省德江县沿江乡镇乌江边发现的,起初他们偷偷地将乌江石作为装饰品拿去贩卖,为了只让自己获利,就没有把乌江石能卖钱的事告诉当地人,所以当时乌江石的交易从一开始就很隐秘,直到这个秘密被当地的一个长途司机发现,之后才爆发了大规模的乌江寻宝事件,一直持续了10多年。随着乌江奇石的收藏者增多,许多精品的乌江奇石被发现、发掘出来,一些乌江奇石精品多次在国际奇石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它也越来越受到中外赏石者的青睐,因此,贵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随之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而到了今天,乌江石已成为贵州人民的骄傲。

   

 乌江石—《洛神》

 

乌江石—《莲海飘香》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 王军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