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最新公告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2024年工作计划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重要事业进行了规划,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等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对加强国家能源安全等资源要素保障工作作出了总体安排。202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进一步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要全方位展示特色文旅资源和精品线路,强力推动贵州旅游复苏。要深入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升优势矿产资源勘查程度。这些重要工作的安排部署对承担着文博旅游和地质资料“跨界”职责的地质博物馆来说,进一步规划了“一体两翼”的发展蓝图,指明了协调发展的方向,引领地质博物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山西运城博物馆时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同年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上,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国发〔2022〕2号文件要求贵州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基础上,省委主要负责同志首创性提出“富矿精开”,要求立足“富矿”比较优势,在“精查探矿、精准配矿、精细开发、精深加工”上发力。

未来的一年,是我馆创新性发展、创造性发展的关键一年,文博工作迎来三年一度的定级评估、资料工作在“富矿精开”要求下要展现高标准支撑服务水平,旅游景区工作迎来国家评定后的首次对外服务考验。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指引,围绕“两馆两办一景区”主要职责,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迎着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与新的契机,不断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奋力拼搏、加速前进。

不断加强党的基础建设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进文化博物工作发展高质量。一是扎实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持续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充分发挥“学习型党组织”作用,拟定学习计划。年均理论学习内容不低于100项,班子成员每年开展党课教学至少4次,每月开展1期“地博学习课堂”,每周1次部门学习研讨,营造领导班子和普通党员共同领学、共同研讨、交流心得的学习氛围。多角度、多形式、多方位实现“传统学”和“创新学”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学习质量和效果二是全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每季度开展警示教育、预防提醒谈心谈话,筑牢单位班子、各级“一把手”及党员干部作风和党风廉政思想防线。三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对照党建工作新要求,申请成立党委,加强党对馆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基层组织“七大基本任务”和各阶段工作部署,不断提升政治引领、组织协调、监督管理能力,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全馆围绕中心工作,建设贵州崭新的“资源展示平台、科研科普基地、文化交流窗口”,努力为全社会提供高效、便捷、丰富的公共服务,实现“开展博物收藏保护展示与地质资料档案研究管理,为经济文化建设、自然资源管理和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单位宗旨和“一体两翼三步走”发展目标。

二、落实“两馆两办一景区”职责,不断破解工作难题

我们要持续落实《博物馆条例》《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相关文件要求,全面夯实博物馆工作基础,做好定级评估各项工作准备,实现起步即加速新突破。持续创新地质资料服务工作方式,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围绕服务保障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持续发力。

1.持续提升展示展览工作能力

举办临时展览11个,其中:围绕贵州耕地资料保护与利用成效策划原创展览1个,围绕中国传统龙文化策划原创展览1个,围绕天文、地质、生态等科学知识策划科普微展览8个,引进国内优质现生动物类展览1个。

2.持续加强社会服务工作能力

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服务理念,持续加强讲解服务水平,完善基础服务设施,组建并充实“博物馆之友”,依照章程定期开展活动,进一步满足公众精神生活和文化服务需求。提供讲解场次800场以上,其中小小讲解员讲解服务不低于100小时,专家导览、馆长导赏特色公益服务不低于40次、志愿者讲解服务时长不低于200小时。发挥博物馆联盟轮值主席单位优势,积极推进博物馆与各行业跨界合作、共同发展。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开展自然科学科普教育馆校合作不低于40次。举办2场以上“流动博物馆”活动,举办地点向乡村振兴一线中小学倾斜。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通过开办线上专栏、云讲座、在线课堂、线上科研等形式,鼓励志愿者积极参与服务活动2024年开放时间不低于300天,线上服务不低于100万人次,线下参观服务不低于50万人次,观众投诉率低于万分之一。

3.持续加强藏品研究和管理服务能力

大力开展藏品征集、藏品转化工作,年度藏品征集、转化数量不低于500件,形成独特馆藏体系。加强藏品库房建设,分功能建设库房区域不少于5个,实现藏品分类、科学、规范管理。加强藏品科研水平,年度内完成1项以上藏品科研成果。不断提升化石修复工作水平,出版化石修复相关技术标准,完成100件化石修复

4.持续强化“贵地博”品牌影响力

立足“贵地博”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博物馆文化内涵,开发文创产品6个套系50件,其中自有知识产权文创不低于10件。针对性举办线上线下“贵地博”品牌宣传营销活动不低于5场,事业收入力争突破400万。积极参加各类大型博物文创交流、展销、评奖活动,力争在省级以上活动中取得名次。持续探索和实践文旅综合体创新发展道路,推动文创与餐饮、酒店、旅游、艺术、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

5.坚持提升资料汇交队伍专业水平

印发《贵州省“地质资料汇交专员”管理办法》,深入推进“金牌汇交员”管理服务机制,备案汇交员培训率达93%以上,系统汇交率持续保持93%以上,地质资料汇交一次性通过率达50%以上。持续落实“远程服务”重点举措,实现非涉密地质资料远程汇交率达到70%。实施地质资料汇交信用登记制度,构建成果、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汇交与服务互动监管新模式。

6.坚持夯实地质资料管理基础

积极申报馆藏地质资料抢救性修复项目,逐步启动馆藏地质资料修复工作。不断完善地质资料库房设施设备,促进资料档案“人工+智能”管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启动涉密地质资料解密工作,持续申报涉密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化项目,强化制度建设与人员培训,全方位加强涉密资料保密管理。

7.坚持强化地质资料服务支撑能力

围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及“富矿精开”等工作要求,深化4+1资料便捷服务举措,在省委省政府及自然资源重点工作中,不断强化地质资料支撑保障服务能力。修订出台我馆地质资料及行政审批档案服务管理制度,推进资料管理法治化规范化。用好用活全国地质资料网络订单服务平台及我馆线上查阅加工服务平台,线下借阅加工“当天办结”比例达95%,线上查阅加工比例达70%。提升地质资料个性化服务能力,开发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地质资料专题材料数量不低于2个。

8.坚持强化旅游景区服务能力

深入开展观众画像分析,为展示展览、科研科普、文化创意工作多样化开展提供保障。1-2个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开展实质性合作,优化旅游配套服务,逐步探索旅游景区一站式服务。力争纳入国际旅游路线推荐,不断扩大旅游服务影响力。

9.坚持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

围绕自然资源中心工作,丰富科普教育形式,举办讲座、论坛等自然资源科普活动不低于50场,开展科普、研学活动不低于150场,直接科普受益不低于1万人次,其中馆内研学不低于100场,野外研学不低于600人次。持续开展各级科普、教育、研学等各类基地申报,年度内至少获得2个以上“基地”授牌。力争组建6-8人稳定的研究型、学者型科普专业人才队伍。开发中国西南部生命研学系统研学等路线2条,对以往开发研学路线内容及形式进行优化升级,课程内容、元素紧密结合馆内IP形象,实现参与人群扩大化。

10.坚持加强科学研究提升核心能力

围绕自然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人才交流与合作,开展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战略政策为重点的科学研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完成地质资料、地质博物、古生物化石保护、自然资源科普等科研成果5个以上,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不低于10篇(其中论文不少于2篇),举办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不低于1场,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议并发表论文不低于2篇,公开出版学术刊物1期,申报省级科研基地1个。建成古生物化石、珠宝玉石鉴定等常规科研实验室和化石挖掘体验园并向公众开放参观。

11.“省古专委办”工作

持续健全古专委办公室相关工作制度,按需组织开展古生物化石发掘申请实地勘查和评审,为行政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建成“贵州省古生物专家委员会专家库”。组织召开全省自然资源、林业、公安等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履行古专办工作职责,全面加强贵州省古生物化石保护与利用。持续开展古生物化石鉴定等社会化服务。

12.“省自然资源科普办”工作。

拟制《2024年贵州省自然资源科普工作要点》报厅印发。举办四期自然资源科普大讲堂。丰富自然资源科普活动、加强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建设、加强自然资源科普信息化、培育自然资源科普人才队伍,不断提升自然资源科普社会服务效能,突出科学精神引领、坚持协同推进、深化供给侧改革、扩大开放合作,进一步加大贵州省优质自然资源科普服务供给。

夯实工作基础、扎实工作作风、培养人才队伍。

1.加强调查研究工作能力

围绕文博、地质资料、旅游景区、综合管理等分别开展调查研究,推动调查研究成果转化分别不低于1项。

2.加强信息化建设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完成馆长驾驶舱、虚拟讲解员、智能导览、AR互动藏品等服务系统开发,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大力推进馆藏藏品、系统、对外服务设施设备改造提升。探索开发馆藏优势文化大模型。继续向省科协、省科技厅、省大数据局申报信息化建设项目,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助力馆各项工作水平提升。完成100件藏品三维影像复原,助力博物展览展示与古生物科学研究。完成500档地质资料元数据采集,探索与厅全息大数据平台衔接利用模式,实现数据共享与公开展示。

3.加强宣传推荐

加强业务学习与对外交流,不断提升宣传策划服务团队、新闻采写内容团队专业能力,为自然资源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地质博物馆对外品牌建设与形象展示提供服务保障。围绕“三叠纪”IP打造,致力“品牌建设、好玩的博物馆、自然资源政策宣传”三个要点,持续加强宣传原创能力,发布以自然资源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科普教育等为主的原创微信图文和短视频不低于80条(其中,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图文宣传不少于15篇、语音视频类宣传不少于15条,长视频不低于4条),全平台“粉丝”达到75万人。围绕自然资源中心工作、地球日、海洋日及国家重大节假日等,每年开展专题图文、视频制作宣传不低于30次。

4.加强风险防控

完善并印发应急预案和相关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年开展消防、防暴知识培训4次、演练4次,每季度开展公共设施安全检查1次,持续排查安全隐患,全面夯实安全工作基础。在各重大节假日、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全覆盖安全排查工作。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宣传月”等安全工作主题活动,落实各重点重要时段的安全保卫工作。

5.加强内控建设

拟制印发《文创产品准入制度》《文创区域管理办法》《合作企业管理办法》《二级目标考核办法》《内控管理制度》《财务工作实施细则》《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等工作制度,不断推进馆内各项业务工作依法依规开展,持续推进博物馆法制化、制度化建设管理水平。加强督促督察工作常态化机制,将制度执行和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各部门二级目标考核内容,以高强度“考评力”来提升制度执行力。开展2期预算、财务工作专题培训,进一步引导各部门预算编制科学化、资金使用规范化。全面加强保密管理工作,全年开展保密培训不低于3次,严防失泄密事件发生。规范开展信访接待服务,积极妥善处理各类信访,实现信访接待服务满意率达100%。

6.加强队伍建设

持续开展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培训,各部门年度学习培训次数不低于48次,“地博学习课堂”集中学习不少于12期,邀请知名高校或知名专家开展专项业务培训不少于1次。培养省级高层次创新创业重点人才4至6人。馆内专家人才入选各类省级机上专家库人员达10人以上。

7.创新工作

展览展出方面:围绕贵州优势古生物化石资源及藏品数字化成果,以“数说贵州三叠纪海洋世界”为主题,充分利用鱼龙、海龙、鳍龙等馆藏品数字化成果,运用全息投影、VR、MR等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展陈手段,结合互动电子设备设施,打造全国首个线下交互式古生物数字展览,进一步推进博物馆陈列展览交流,扩大贵州地质博物馆影响力。

组织人事方面:在国家鼓励事业单位干事创业的大背景下,组织专题研究,在法规政策允许范围内,促进事业单位绩效分配、科研成果转化、文创收益分配等国家有关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有序激发事业单位干事活力。

运维保障方面:2024年“119消防宣传月”为契机,结合我馆自身人流量大,社会关注度高的特点,充分发挥科研科普基地作用,将安全宣传与展览形式相结合,创新性策划一场“消防安全科普展”微展。通过实物展示相关消防器材,借助媒体互动展具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让职工、游客在人机互动中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突能力,提升自救他救互救能力,为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事业贡献力量。

文化创意方面:一是推进贵地博IP动画制作、绘本等科普书刊物的编制出版,深化贵地博IP孵化和IP价值二是推进文旅综合体招募合作单位工作,制定准入机制、尝试新的合作模式,丰富博物馆文化产业服务业态。三是推进跨界融合,继续推进与省交通厅、桥梁集团、文旅企业、酒店、商场、新媒体公司等领域的跨界合作,其中包括推进“博物馆”+“景区”旅行护照的设计编制和发行。